.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令人窒息的“半颗猕猴桃”,揭露了万千家庭不正常的家庭模式!

昨天,我在网上一个论坛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帖子,发帖者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帖子的标题:最终我也成为和我父母一样的人。配图如下:

帖子里写到,这猕猴桃很贵,一颗就要十块,但是我却天天买,不是因为我家庭条件特别好,仅仅是因为女儿很喜欢吃。

虽然每天都会买,但这位母亲从来就没自己吃过一个,甚至是半个,每次她都把果肉挖出来给女儿,自己则是啃啃皮上连着的肉。

这位母亲的行为是很多家长常做的,出人意外的是,帖子下面的评论并不是清一色的夸这位母亲的母爱无疆,更多的网友在评论区现身说法,表示这位妈妈的行为令人窒息。

有网友评论说,母亲的这种做法会无形的给孩子压力;还有网友评论说,这种做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自私的孩子。网友的这些评论,或许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或许是一些教育家的观点,但无论来自哪里,说的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人父母者,都在无条件的为自己的孩子付出,而且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在对自己的孩子“过度付出”,但是孩子真的能看清父母的付出吗?真的会如父母想象般那样感动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一、父母自我感动,孩子感到压抑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语,经常在父母口中说出来。父母说自己为了孩子不离婚,为了孩子保持恩爱

父母话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忍辱负重,全为孩子,尽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话里行间的潜台词也在道德绑架孩子,让孩子全盘接受父母的爱,而且要懂得感恩。

可是父母从来都没去问过孩子,你想怎么样?爸爸妈妈这么做你觉得可以吗?

其实,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父母做着一些自我感动的行为,往往会让孩子心里产生愧疚感,这种愧疚感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图片

记得以前看奇葩说时有一位选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这位选手说自己最害怕就是和家里人一起去超市,担心看到自己想买的东西。

还记得他和奶奶逛超市时看到了一个罐头,那个罐头9块9,他没忍住多看了几眼,奶奶留意到了。看了看价格,奶奶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咬牙买下那个罐头了,奶奶在回家路上和他讲,9块9可以够他们吃一顿饭了。

所以9块9这个价格,他至今难忘,而且他说,那个罐头虽然是甜的,但确实他这辈子吃过最苦的罐头。

奶奶的本意也是爱孙子,她只是想给孙子最好的,可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因为我要吃罐头,家里就少吃了一顿饭。

站在父母的角度,这是牺牲了自己,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可是这种“牺牲式”的好,带给孩子却是愧疚感。

愧疚感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一旦形成,就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这么甩都甩不掉。

在未来的人生里,不管是工作还是亲密关系,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被愧疚感困扰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内疚,然后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今天说的“内耗”。

而且这种愧疚感会让孩子怀疑自我价值。孩子里潜意识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因为我过得不好了,这是一种背叛。

不管是猕猴桃还是罐头的做法,都在给孩子传达一种“家里很短缺”的观念,等他们长大后,再遇到好东西,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会怀疑自我的价值。

简单来说,这是培养出了一个“心穷”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心,摧残亲密关系的联结。

图片

 二、父母的过度付出,培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为自己孩子付出了所有,为孩子做出牺牲,过度付出,孩子往往还是不懂得感恩。

有一种心理学的说法表示,过度付出的父母,容易把亲子关系转变成主仆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会去想办法满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将父母看成是满足需求的工具,一旦有一次孩子的需求父母无法满足,孩子就会责怪父母。

父母一味过度付出会让孩子的心理界限模糊化,当孩子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孩子也必然不会懂得感恩了。

图片

邻居家里有个小男孩,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会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他,逐渐,男孩就觉得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是最好的。

后来有一次,男孩妈妈买了一些“丑苹果”,这些苹果只是长得不好看,实际很好吃,到家之后削了皮给孩子吃,男孩拿到苹果之后直接就丢了,说了一句:这苹果这么丑,怎么能给我吃。

妈妈为男孩付出那么多,把所有好东西都给他了,换来的确实这种态度,谁会不心寒呢?

图片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多一方面是通过观察父母所来。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自我牺牲,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逐渐觉得,父母为自己作出牺牲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想法一旦形成,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不懂感恩,不孝顺。

还有一种可能,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付出,把孩子也培养出付出型人格,孩子在自后组建自己的家庭之后,也会选择牺牲自己,成全家人。

模仿的力量的很强大的,一对父母的错误示范可能会延伸出无数个畸形的家庭模式。

图片

 三、父母应该适当的“自私”一点 

对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可能什么都不扶持,但是付出必须要适度,尤其是母亲,一定要知道到“无私”的母爱不需要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

孩子的身体、心理逐渐成张,逐渐成熟了,母亲也需要改变了,不能一昧的保持“完美母亲”的形象,作为母亲必须要清楚,“妈妈”只不过是我的一个社会角色,我还有别的角色,我除了要照顾别人的感受,我也要照顾自己的感受,我也应当关怀自己。

我并不是要母亲不去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一个人吃完所有好吃的,不给孩子买零食,自己买衣服。

父母要把握好这个度,比如说可以和孩子分着吃一个猕猴桃,一起分享的同时满足了自己有表明了自己和孩子平等的关系。也不是所有钱都要花在孩子身上,一笔钱,给自己买玩具还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可不必纠结。

图片

过度付出的父母的另一面,其实是父母忽视了对自己的爱。任何过度付出的父母,不妨试着变得自私一点,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重视自己的需求。

一昧的把自己的需求让道于孩子的需求,很容易就会失去平衡,让自己活的很累,甚至会在心里抱怨,更有严重的,会透支自己对孩子的爱。

这种状态不仅仅涉及金钱方面的让步,还包括时间上的让步——你的日程里只有照顾孩子的时间,没有照顾自己的时间,你总把“做我时间”变成“做妈妈时间”。

短期让步也许没问题,但如果总是这样,你的生活会失衡,甚至会厌倦妈妈这个角色,厌倦又无法摆脱,会让你心生怨言。

实际上,现在很多过度付出的妈妈,都有在尝试改变,但改变也不容易。

她们可能选择对自己好,但对自己好之后出现了深深的内疚感,不断责怪自己“自私”,甚至为了平息对自己的批评,反而过度补偿孩子,比如给孩子买一个超出自己预算的玩具。

如果是这样,你需要去检视,是否你正在被某些价值观绑架,这种价值观总让你“牺牲”自己。

会不会你在人生中这么些年,不知不觉就牺牲掉了很多,以至于你对自己“自私”一点,你的内疚感就会出现,让你寝食难安......

你孩子的童年不会因为少了一件玩具就被破坏掉,也不会因为少吃一口猕猴桃就营养不良;你也不会因为多吃一口猕猴桃就对不起孩子,也不会因为少了支口红人生就不完整。

如果你在选择了之后,觉得任何一种选择你都满意,没有付出的心态,那才是一种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