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这篇文章,想探讨一个多数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孩子胆小。
举一些例子:
孩子怕黑、恐高、畏水;
或是孩子害怕与陌生人接触;
有些孩子害怕小动物,甚至会被一些奇怪的玩具吓到......
家长把这些表现称为“胆小”,这其实是孩子的恐惧感在作怪。
绝大多数孩子成长中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恐惧情绪:
2岁以下的孩子害怕与父母分开、恐惧一个人的空间,害怕太大的噪声和陌生的环境;
2到4岁的孩子,有些会害怕小动物、怕黑、害怕自己想象出来的怪物、鬼神;
5到6岁的孩子,恐惧的东西更加多样化:怕医生、怕陌生人、怕水、怕闪电.....
孩子不断成长,恐惧对象也在不断改变,到了青少年时期,则会产生对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的恐惧。
这些恐惧,很多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还有一些如果童年处理不好,即使长大成人,也很难克服。
作为家长,要正确解读孩子的恐惧情绪,我们必须要了解孩子恐惧的来源。
一、孩子的恐惧是怎么出现的
俗话“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年龄越小的孩子,往往越不会有恐惧心理。
只不过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被环境和教育不断影响,言行会渐渐开始退缩,恐惧焦虑情绪逐渐出现。
如果父母害怕某一事物或现象,并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孩子也容易受到影响。
我一个朋友特别害怕小昆虫,四五岁的时候他还能抓昆虫玩,长大了反倒见到虫子就跑。
童年时期,每次当他蹲下来观察小昆虫的时候,他妈妈就会惊恐地拉开他:“有什么好看的,恶心坏了!”
他妈妈的恐惧反应,无意识地给她埋下了恐惧虫子的种子。
有些父母过于担心自己的孩子,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怕孩子生病,从而限制孩子的许多行动,也会导致孩子的恐惧心。
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摸,好像孩子身边的所有事物的不太安全,孩子在呵斥声中停下来,他刚开始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事物,而是害怕妈妈的吼声。
这种吼声影响了孩子的探险,让他们变得畏手畏脚,胆小懦弱,最后接受了父母的说法:身边的一切都是有危险的。
还有一种恐惧是被父母有意无意吓出来的。
有网友曾经总结了“童年四大阴影”:拿针管扎孩子的医生、收废品顺便拐孩子的老人、藏在黑暗角落里吃孩子的妖怪、专抓不听话孩子的警察叔叔。
孩子的四大童年阴影都来自父母的恐吓,有的大人为了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会用一些事或人来吓唬孩子,随口一句恐吓,孩子深深记在了心里,成了扎根心底的恐惧。
也就是说,胆小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孩子,我们大人也有一定的责任。
成年人对儿童的恐惧情绪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胆小”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让孩子变得胆小,最后又回过头来指责他。
老话常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一个人如果不够勇敢,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没出息”的表现。
曾经看到一个小男孩,因为不敢上前摸邻居家的宠物狗,而被老人呵斥:“你这孩子真没用。”
然而,这种对儿童恐惧感的粗暴回应,让孩子的害怕指数不降反增。
二、“没什么好怕的”是无效的鼓励
一位妈妈带5岁儿子去儿童乐园玩,里面的滑梯比幼儿园的滑梯高很多,儿子站在滑梯上犹豫不决,妈妈在旁边加油打气:“这才多高啊,你怕什么!”
最后爸爸看不下去了,强行把他推下去,孩子吓得边哭边喊:“我再也不要玩这个了!”
家长总是太容易对孩子的恐惧不以为然。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习惯对他说:没什么好怕的。
父母认为这是在鼓励孩子,实际上是一种残酷的要求:在孩子恐惧的时候,要求孩子勇敢。
要是没有勇敢的做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会说孩子没用、没出息。
父母清楚知道床底下不会有鬼怪、隔壁家小狗不会冲上来咬人、滑梯的高度不会让孩子受伤......父母严重,孩子的恐惧都是荒谬的。
但是,这些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困扰着孩子。
一个正在体验恐惧感的孩子,脑海中有个报警器一直在鸣叫,我们劝他别怕,实际上是对他恐惧的嘲笑。
父母不以为然的回应,会让孩子更加没有安全感,脑海中的警铃还会告诉他:放松警惕是危险的。
记得劳伦斯·科恩在《轻推:帮孩子走出退缩和焦虑》写道:“帮孩子面对恐惧时,我们当然需要推孩子一把,但是必须推得温柔,推得有耐心。”
他说了一个关于保镖的例子:
若你对站在总统身边的保镖说:“嘿,你为什么那么紧张?放松点儿!”
这将会让保镖更加紧张,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会加剧对方的焦虑。
所以当孩子恐惧时,总说:“别怕”是没用的,孩子反而感受到了你的轻视和否定,失去对你的信任。
孩子经历恐惧的时候,精神高度紧张,但孩子往往并不想逃跑,而是寻求保护。
所有经历过恐惧的孩子内心所渴望的:被看见、被接纳、被保护。
孩子的恐惧心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保护他,会陪在他的身边,这种保护可以让孩子安心,唯有这样,孩子才会逐渐有勇气去战胜所恐惧的事物。
三、怎么帮孩子克服恐惧
国外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说过:“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和危险。许多恐惧都无法避免,而且,也无须避免。”
恐惧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须面对的一种情绪体验,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一步步地去面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场景。
第一:恐惧是人之常情。不要否定孩子的恐惧,伸开双臂,给孩子一个拥抱,给足他安全感。
为人父母,并不是要教育孩子成为无所畏惧的人。
比如,孩子路上遇上一只有点凶的狗,不要反复说:“别怕,他又不会咬你。”
而是承认孩子的恐惧,帮助孩子学会去表达感受:“你害怕这条狗是吗?来,跟着我,我保护你。”
孩子只有获得了安全感,他才能迈出尝试的第一步。
第二,让孩子认识和了解让他恐惧的事物。
未知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情绪,家长应想方设法让孩子多了解恐惧对象。
比如,很多孩子恐惧小动物,家长就要和孩子说说他具体害怕哪些动物,引导孩子说出他最恐惧的东西:是怕动物咬人,还是害怕伤害自己?
多给孩子讲清楚恐惧的食物有助于孩子了解更多,消除孩子的未知,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盲目的让孩子勇敢面对,不如耐心引导孩子了解恐惧的事物,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它。
只有爱,才能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
Copyright © 201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东莞市德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部分图片素材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站产品关键词:最强大脑、超级记忆、思维导图、心智脑图、学习力、学霸思维、亲子教育、演讲口才、户外拓展、个案辅导、心理咨询、社会性教育、教育生态圈。
地址:东莞市常平镇常黄路2号高人商务大楼四楼整层 电话:0769-83995058 咨询热线:400-848-2220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