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

许衡(1209-1281年)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字仲平,号鲁斋。怀孟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曾与姚枢、窦默等著名学者一起研究程朱理学。忽必烈在位时,他出任京兆提学职务,在关中地区大兴学校。后来,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还与当时的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等人共同编定《授时历》。他的著作有《鲁斋遗书》等。

据《元史》记载,许衡家世代务农。他小时候,特别聪颖,虚心好学,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总要问个究竟。

在他7岁入学读书时,他问老师:“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老师望着他,笑着说:“读书自然是为了应试中举,日后做官呀。”

许衡思索了一下,觉得不可思议,便又问道:“难道读书仅仅是为了这些吗?”

老师对这个每事必问的孩子,非常惊讶。上学期间,老师每教一课书,他都连问再三,不弄明白“其旨义”,决不罢休。这使老师很为难。

不久,老师便到他家里去,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孩子颖悟不凡,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卑人学识浅薄,实在教不了他了。请您再换一个老师吧。”

随后,便辞教而去,父母再三劝说、挽留,也没有留住老师。“如是者凡更三师”,就是说父母为他更换了三个老师,这使小许衡的父母感到非常苦恼。

许衡不但学习刻苦用功,勤学好问;而且,思想品质也很好,受到人们的称赞。

他少年时期,正值战乱年代。有一天夏天,他为避难离开家乡,路过一个叫河阳的地方。当时,天气酷热难忍,人们都汗流浃背,路旁没有一棵可以遮荫的树木;又非常口渴,周围没有一滴可供解渴的水,渴得嗓子里直冒烟。上哪里去找水喝呢?

避难的人走着走着,突然旅伴们连喊带叫地纷纷向前飞跑了起来。许衡感到莫明其妙。他抬头前看,原来在前边不远的路旁,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梨树。那梨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大梨子,非常的诱人。许多人一见,扔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爬上树,争先恐后地去摘那大梨子吃。大家兴奋地吵吵嚷嚷,闹成一片。惟独许衡没有为之所动。

见此情景,许衡摇了摇头。他挑了一块树荫,放下自己的行李坐了下来休息。树上的梨子,他连看也不看一眼。

有人摘了梨子,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边对着他喊道:“许衡,你怎么了在那里发愣?这梨子又甜又香又脆,怎么不摘几个解解渴?”

许衡摇了摇头,说:“不。人家梨树的主人不在,我们吃了可没处付钱。不是自家的梨树,哪能随随便便白吃人家的东西呢?”

听他这样说,有人不在乎地说:“什么梨树的主人啊?现在是什么时候?正是战乱年代,刚刚打了大仗,村里房倒屋塌,人们都跑光了,连个指路的人都找不到,谁还顾得上这梨树呀。这梨树反正没有主,不吃白不吃!”

小许衡听了这话,却不这么看。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诚恳地对大家说:“梨树的主人不在这里,难道就可以心有邪念吗?梨树没有主人,可我们自己心里应当有主见。”

众人听了,非常惭愧。于是,纷纷跳下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