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小的时候在家乡念私塾,当时有一位教他的老师叫毛宇居。1959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其中就有毛宇居老师。当毛泽东向这位老师敬酒时,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中,一位是徐特立先生。1937年徐老60岁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年徐老70岁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更为感人的是,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对当年的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就是这样。
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引起学生不满,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一师。
解放初期,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而是一直在学校教书,感到难能可贵。在与朋友谈话时说,张干当时很年轻,很有能力,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而是老老实实教书,这就说明他不错。后来,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照顾。
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十分悠久。古人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作为神主灵牌让人祭祀。荀子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愈也说过:“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毛泽东主席尊师的故事让我们从中看到伟人贤达对“尊师重教”理念的坚持和延续。身为领袖,对老师们执弟子之礼,自己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尊师榜样。尊师,应该向毛主席这样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感恩情意,维护正常的师生关系。高尚的师生情谊,是在教与学中建立起来的,是留存于心底的牵挂、感激和敬重。
这些年来,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打着尊师的名号大行送礼索礼之风有蔓延趋势,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尊师有些变味。不送么,别人在送,自己不送,又担心贻误了孩子的前程;不收么,又恐你对他的孩子不尽心。真可谓送亦忧,收亦忧!
尊师演化为庸俗的送礼索礼风,不仅玷污了圣洁的师生关系,败坏了人类灵魂工程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还误导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建立,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育领域必须割除的毒瘤之一。我们作家长的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跟风,不要助长小孩提出的送礼要求,而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尊师重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