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平凡家庭创造的奇迹。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2011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出身于农村贫苦家庭的莫言,在年少时并没有接受太多教育,最终依靠自己的勤奋自学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并最终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中国作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这背后,不仅包含莫言异于常人的天赋和付出,也和他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今天就让我们从莫言的童年往事中去一探究竟吧。莫言说,自己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家里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大家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家门口。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老人,老人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莫言,然后端起自己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而莫言来说,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一次,看到守麦田的人来了,所有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而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看守人捉住扇了她一个耳光。看守人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莫言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莫言从小就其貌不扬,也让村子里很多顽童以此嘲笑,甚至是欺凌他。这让莫言十分痛苦,但他的母亲却告诉他:“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母亲的话让莫言重拾自信,也让他树立了对生活坚定的信念。


从莫言小时候的经历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传递给怎样的人生态度给孩子,孩子会将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善良、宽容,母亲的善良让莫言深受感动。在莫言的作品中,女性的角色各异,但都在苦难土地上开出了艳丽的花朵,而母亲也是如此,为莫言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坚韧、善良、勇敢,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最终塑造了莫言。从此,莫言将对劳苦大众的悲悯同情,对乡土的怀念与热爱倾注在笔下,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也征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


莫言曾说:“为什么农村的父母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女?因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与价值感,而不是他们有多高的认知水平。”这样的结论,就是从莫言从自己身上总结出来的。

莫言并非“科班”出身,没有名校的光环,没有完整的求学生涯,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因历史特殊原因辍学。虽然这没让他失去读书的兴趣,但是比辍学更令他孤独的,是贫困的家庭条件。他曾在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吃,也曾做童工,长期忍受饥饿,还要遭受父亲的冷酷毒打。

莫言就是如此,苦难而孤独的童年,成就了他写作背景。成长环境的恶劣并没有让莫言丧失创作的信心和动力,反而成为他越挫越勇的试金石,在这期间,母亲的言传身教令他终身难忘,虽然她目不识丁,却让莫言了解了女性的伟大、母亲的伟大,也让他的作品永远充满了生命力。饥饿、土地、母亲、生育是他作品中最常见的要素,而母亲这一角色,不单单是素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使他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