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协和心理学家研究曝光:孩子大脑发展最好的营养剂,第一是运动,第二种你想不到。

上周放假出去逛街,碰到了以前的一个同事,她带着她六岁的儿子。


和他嘘寒问暖一番后,她开始向我诉苦:

你和我讲一下,我儿子是不是有点笨啊?


平时我很少让他出去玩,生活琐事也不需要他操心,尽可能的给他时间学习,但他的成绩始终很差。


怎么才能让他聪明一点呢?


她说完,我仔细的观察了她的儿子,年龄那么小的孩子本该无忧无虑,阳光乐观,但在他身上我一点都没看出来,只见他满脸无精打采,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他妈妈和我如此抱怨他,他却还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这不禁让我想起,北京协和医学院心理学专家杨霞老师的经历。

30多年的时间,她接诊过超10万问题儿童,结果发现:

为什么很多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做事拖拉,学习不自觉,情绪不好,厌恶学习,核心原因是在运动和劳动方面过分匮乏。


 运动,是大脑发展最好的营养剂。


杨霞老师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

谈到自己教育儿子的经验,她说她最重视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去运动。

杨老师表示自己孩子并没有天赋过人,反而,儿子小时候特别容易分心,肢体的协调性也很差,情绪也很容易受影响,但是她没让儿子上过任何课外班。

在他儿子四岁的时候,他就坚持带儿子去爬山,从2小时慢慢延长到4小时。

有一次带孩子去爬山的时候,爬山的时候,他看见了山上的一些石碑,非常感兴趣,但他不认识那些字,所以他迸发了要学拼音、查字典的想法。

就算爷爷奶奶在家看电视非常吵闹,他还是可以专心致志的独自研究新华词典。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把整本字典学会了。

儿子读大学的时候,他们一起去了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之一的环勃朗峰,6天走了85公里。

也是在那一年当中,她儿子成绩提升明显,刚开始成绩在B、C之间徘徊,最后一跃成为全A。

杨霞说,其实大脑最重要的营养剂,首先就是运动。

李玫瑾曾经也说过,那些运动场上特别活跃的,学习一般都特别优秀。

常运动的,大脑真的会变聪明。

学霸朱科航,毕业时收到了哈佛、斯坦福等9所世界名校全奖直博offer。

他的父母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的特别严格,从小到大也没去过辅导班。

别人家的孩子的上辅导班的时候,他就在玩溜冰、玩滑板、玩魔方。

每逢节假日,父母就带着他去乡间或者山野亲近自然。

孩子小时候抵抗力有点差,经常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请假,妈妈就趁周末陪他一起骑车去外婆家,一趟来回要4个多小时。

逐渐,妈妈表示很孩子做事情明显更加专注了,学习效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孩子都要晚上11点左右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他基本上九点就能完成了。

运动真的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为什么那些爱疯爱玩的孩子反而成绩更好呢?

哈佛医学教授约翰·瑞迪,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和大量研究后给出了答案:

运动不仅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因为大脑内的每个神经细胞,都是通过树状分支上的“叶片”相互接触,而运动恰恰可以促进这些分支生长,从根本上增强大脑的功能。


同时,教授在自己的著作《运动改造大脑》中还给出了三个建议,父母可以照着做:

带孩子寻找一种喜欢的运动,然后坚持下去;


不断丰富运动的种类,激发大脑活力;


在运动后,开展具有挑战性的脑力活动。


那么,孩子什么年龄适合什么样的运动呢?

2岁以下

2岁以下的孩子,心肺、脊柱、骨骼等都尚未完全发育,所以应该以建立运动规律为主,让孩子对运动有认知就行了。

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多多练习翻身、爬行,训练四肢的活动能力。

3-6岁(幼儿园时期)

这一阶段是孩子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发展的黄金期。

3岁左右,可以尝试骑平衡车和自行车,这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一些攀爬类运动,还有跳绳、踢足球等等,也可以让孩子慢慢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适合参加对抗性、竞技性非常强的项目。

6-12岁(小学时期)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也更加喜欢跳跃、球类运动。

父母可以带孩子出去跑步,或者游泳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还可以适当给孩子增加一些简单的对抗项目,比如击剑、跆拳道。

一些小的负重力量训练,比如仰卧起坐、哑铃操等等也可以尝试。

数据显示,10岁是孩子的发胖高峰,有些孩子还容易出现激素紊乱,所以每天至少要保证30-60分钟的运动时间。

13-18岁(初高中时期)

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骨骼质量和肌肉含量也会激增,到17岁基本接近成年人水平,这个阶段孩子的爆发力、速度、耐力等都在快速增长。

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等运动都可以自由选择,主要还是要看孩子喜欢什么。

父母们可以在遵循孩子成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带孩子接触不同种类的运动,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做家务的过程,也是塑造大脑的过程。

杨霞老师在儿童咨询门诊发现,很多家长基本不会让孩子做家务。


有的孩子六七岁了吃饭还要家长喂,八九岁上小学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寻求家长的帮助。


试问一下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怎么会不遇到问题?上课又怎能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又怎么会不困难呢?这样的孩子会经常丢三落四,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杨霞老师表示,她的孩子从5岁就开始负责扫地、拖地、洗碗等简单家务了。

年龄稍大一些时,孩子已经在帮全家人做早餐了,这不仅让孩子学会做饭的本领,更是锻炼了孩子的大脑。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研究过,孩子的发育,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的孩子,大脑发育越完善

科学家为了测试脑神经的生长,曾用小猴子做过实验:

五根手指的运动,都在大脑中有对应的指挥区域。如果其中一根手指长期不用,大脑中对应的指挥区域就会慢慢消失。

由此也证实了:大脑神经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才能不断生长。

若孩子从小缺乏动手锻炼的机会,记忆、判断、分析、思考等等与智力相关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差。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

“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家里有三兄弟,都是博士毕业,他们的母亲从小就让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家务。

他们兄弟三个从小就被要求学会做饭,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甚至上学时带的饭菜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做家务的过程中,看起来只是在动手,实际上也是在动脑。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育密切相关。

因为缺少家务锻炼,现在孩子的脑前额叶发育越来越迟缓。

而脑前额叶的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

就算只是打扫卫生、洗洗碗、收拾桌子这样简单的家务,都可以帮孩子塑造大脑,都可以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人民日报也曾推荐过孩子做家务年龄对照表,各位家长可以参考执行。

从小“动”起来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获得幸福。


唐江澎校长曾指出当今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身体素质差、自理能力弱。

因此他建议父母,一定要陪孩子去做两件事:一是锻炼身体,二是做家务。从小就要让孩子锻炼身体,多运动。从小就要教孩子做点简单的家务。

但很多家长认为,做这件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做家务是完全在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考到一个好分数才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

这些家长就是忽视了,运动和家务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有个朋友公司里的一个同事,入职短短两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员工一路升职到了公司总监。

他上班从来没有迟到过,而且每天上班都是精神饱满,笑容满面的,让人一看就觉得他特别诱惑力。

领导安排他做的事情,他每次都能如期做完,从来没拖延过。

他还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文件上的一个小标题,他都会追求完美,不断推翻多想,直到满意。

对待工作主动积极、做事认真负责、还有那种对工作特别专注投入的精神,让同事们都刮目相看,他也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

很多同事都问他,为什么你这么有干劲、这么自律?

他轻描淡写的说“习惯了”。

他私下里的生活也特别自律,自幼他就喜欢运动,就算工作再忙他也会抽空也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或是跑步,或是打球,空闲时间比较多的时候就会去爬山、游泳。

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做饭,他特别喜欢在吃的方面研究新花样,以前做给爸妈吃,现在做给老婆和孩子吃,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这就是实例,运动和家务从来不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

它们在塑造孩子大脑的同时,还能让孩子在日复一日中养成独立、专注、坚持、自律的习惯。而这些好习惯,恰恰能给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

就像哈佛“格兰特研究”所证明的:

成功和幸福往往来自在童年时做过的细碎的、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琐事”。

它们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习惯和本能,还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着孩子拥抱生活的热情。

孩子总会长大,会离开父母,要独自面对社会各种各样的事情,套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

父母应该从小帮助孩子一个建立健康的体魄、锻炼孩子生存的能力、培养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的孩子才可以够扛得住人生路上的风雨,接得住未来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