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一个孩子真正长大,从父母的8次退出开始。

俞敏洪的一本书上分享过他和他母亲的一件事。


当年在俞敏洪创办新东方后,他的母亲也在新东方旁边开了一家小餐馆,目的是为了照顾他的饮食。


他母亲不仅要求他去餐馆里吃饭,甚至还要求新东方所有员工都得去她那吃饭,只要有人不去,她就在街上破口大骂。


母亲还在事无巨细的控制着自己的生活,俞敏洪感到羞愧又难堪,最后忍不住,通过下跪请求母亲退出自己的生活。


俞洪敏的母亲是生活中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父母不舍得放开孩子,不断操纵孩子,孩子想方设法摆脱,最后两败俱伤。


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好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主动成长;坏父母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无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多好,父母都不能代替孩子去生活。


高瞻远瞩的父母,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及时退出孩子的生活。



一、三岁退出餐桌


前段时间,发小和我吐苦水,说他家孩子上幼儿园一回家就说肚子饿。


刚听到时,他感到很气愤,随后他收到了幼儿园老师的电话。


老师说,“你的孩子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喊着要看手机,或者是上蹿下跳的,逮都逮不住。”


发小突然觉得老师所说的画面似曾相识,这一幕在家中早已上演了无数遍。


在家时,担心孩子吃不饱,她会一边放着动画片一边喂饭,或者在孩子玩耍时,趁机给他塞上几口。


在家时,父母能惯着孩子,但幼儿园有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这么照顾,孩子就饿肚子了。


有教育专家建议,1岁的孩子,可以学会用手抓东西吃,2岁的孩子,应该开始锻炼用勺子,孩子3岁的时候,家长应该退出餐桌了。


家长适时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二、五岁退出卧室


莫言一本小说里,有个主角叫上官金童,他患有严重的“恋乳症”,一生都无法戒断母乳。


由于自我意识紊乱,他成年后还是没有办法独立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精神失常。


在太晚的年龄与父母分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就会越严重,心理也会越脆弱,患上心理疾病的几率越高。


有心理学家研究说明:5-6岁是跟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时机。


5岁的孩子,心智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也开始具备独立意识。


父母在这时候应该退出孩子的卧室,让他独自入睡。


父母在睡前可以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独自入睡时更安稳。


可能会有孩子不想自己睡,家长态度要坚定,语气要温柔,循序渐进地执行。


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的房间就在隔壁不远,你需要就可以随时找到我们。


千万不能过度担心孩子能否适应,孩子成长的速度大于我们的想象。



三、六岁退出浴室


按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说,孩子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孩子7岁的时候,这种意识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6岁时,父母就不适合帮孩子洗澡了。


退出孩子的浴室,让孩子独立洗澡,有利于孩子正确明辨性别,明确身体的界限。


如果孩子在一种性别含混的环境下成长,不能及时建立性别认同,对他的个人成长、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孩子6岁时,父母要有意识避开孩子洗澡,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私密部位。


父母适时的退出孩子的浴室,是在教育孩子设立底线,明确连父母都不可触碰的隐私。


孩子提高安全意识,有助于帮他们避免成长路上可能收到的伤害。



四、八岁退出隐私空间


几天前,发小和我讲,他家八岁的小孩,最近一放学回家就回房间锁上门,不知道在里面做些什么。


我和他说这是好事,这证明你的孩子开始真正长大了。


外国的心理学者认为,从婴儿时期,孩子就会有自己隐私,这是孩子发展独立人格的重要因素。


当孩子8岁时,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隐私了,他们会渴望拥有自己的小世界,不想被任何人打扰。


这时候的孩子想方设法的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可能在思考、可能在玩耍。


孩子遇到挫折时,也会想要有一个空间去愈合伤口,抚平情绪。


拥有自己的小世界,是孩子心里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来源。


所以,孩子8岁的时候,没有他的允许,家长应该退出他自己的隐私空间。


你给孩子空间,孩子就会还你信任。


有点距离,有点隐私的亲密关系,反而更牢固。



五、12岁适当退出厨房


前些年,有一个视频《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走红。


有个在国外留学的男孩子,20多岁了,在朋友聚会时需要“露一手”,但是他却连最简单的番茄炒蛋都做不出来。


男孩只能给父母打国际长途,由于时差,父母那边还是半夜,父母录视频,一步步教他。


我在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一个20多岁的男孩,连基本的做饭都不会?


网上看到一段话说得很好:


“你在孩子5岁时还在帮他系鞋带;你在孩子12岁时还在帮他收拾房间,孩子今后的人生,就会需要你一直照顾了。”


只有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随年龄一起增长,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孩子12岁时,请适当退出厨房。


让孩子学着洗菜、切菜,煮饭洗碗。


看似繁琐的劳动,能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也能让他在身体力行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



六、十三岁退出家务


网上看到过一则新闻。


一个20多岁的男生,因为父母离异,全家人都对他呵护不已,他从小到大每做过一点家务。


长大后他去外国留学,短短两年花光了200多万,回国时连毕业证都没有。


回国后,他天天在家玩游戏,连吃饭都要奶奶喂。


理应独立的男孩,还在理所当然的接受家人的呵护,没有一丝生活自理能力。


蒙台梭利基金会理事长Tim Seldin曾这样评价做家务的重要性:


“教孩子自己动手,无论是洗漱、穿衣、准备点心或倒饮料,都能协助孩子迈向独立之路。


孩子在培养相当程度的独立时,也奠定了受惠一辈子的良好工作习惯、自律自重与责任感。”


做家务的过程中,手指会做一些复杂、精细的动作,这会促进大脑的血流量增大,让孩子的思维更敏捷。


同时,做家务会让孩子学会责任和分担,变得有责任感。


无微不至地照顾,是害不是爱,有远见的家长,都舍得“用”孩子。



七、十八岁退出选择


美国畅销书作家姆辛曾说:


“父母首先要不断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从而学会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自己做决定。”


她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就是这样做的。


小时候,孩子穿什么,买什么玩具,她不会干涉;长大后,孩子的学习计划,人生选择,她也是只提供意见。


因为妈妈的尊重,三个孩子都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后来相继考入名校,成就了一番事业。


知名漫画家蔡志忠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也说: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总是对我说身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决定,父母是永远支持你的,不问为什么。”


正因为他儿童期乃至整个青春期都拥有完整的自我,他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并将之做到极致。


最终,成为知名漫画家,获得“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好的父母,应该成为一个容器,给孩子支持与接纳,尊重孩子自己的思想。



八、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易轶律师曾在节目《透明人》中说,80后的婚姻,父母干涉得太多了。


孩子结婚、买房、生孩子,两边老人都要事无巨细地照料,毫无边界地干涉。


许多原本过得很幸福的夫妻,因为双方父母的插足,矛盾频发,最后生生被逼到离婚的地步。


网络上曾有位母亲,给自己新婚的儿子写信说,“结婚之后,我和你不再是一家人。”


信中,她提到这么一个故事。


儿子12岁时,全家人一起去内蒙古旅游。


孩子兴奋地想去摸小羊的头,却被护犊的羊妈妈撞翻。


妈妈说,“曾经我们也像小羊和羊妈妈那么亲密。但你不知道的是,小羊长大后,羊妈妈就会离开小羊,这样它才能学会独立觅食,在游牧民族的迁徙中存活下来。”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不捆绑,不控制,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


即便再不舍得,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他们会长成“千山万水不必相送”的大人,离你去远行。


而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在每个他需要独立的节点,体面地退出。


就如有位作家所言,父母与孩子是一场目送,你远远看着他消失在小路尽头,告诉自己,不必追。


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场守望,也是一种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