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看完曾仕强教授的演讲,我才知道打孩子是门高深的学问。

三天前,我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我发现他把家里喝完饮料的空瓶子,连续往下面丢了五六个空瓶子后,刚好给下班回家的我抓了个正着。

看到儿子的所作所为,我感到十分震惊,对他吼了起来:

“你在做什么呢?!”

儿子的回应出乎我的意料,他看着我,一脸的无所谓:

“没干什么啊,我就是觉得好玩罢了”

看到孩子的这幅模样,我快被气疯了。

但是我还是尝试着克制自己的怒气,沉下心来和他讲道理,我和他说这么做不仅会砸伤别人,还会污染小区环境,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孩子却一脸不耐烦,甚至没等我说完就打断我:

“怎么有你说得那么夸张啊,我就丢个瓶子你那么多话。”

孩子奶奶听了,轻轻拍了儿子的头一下,训斥道:

“这孩子,怎么说话的?”

奶奶的行为彻底让孩子爆发了,他很快的把剩下的几个瓶子一起往下丢了。

一边扔,还一边说:

“我就丢,我就丢,我看看丢下去会怎么样?”

儿子的顽劣行为也彻底激怒我了,我的耐心也没了,挥手在他脸上抽了一巴掌。

瞬间,我和儿子的呆住了。

不一会儿,他捂着脸跑回房间,大力的关上房间门。

而我则坐在沙发上,心里的后悔、茫然和无奈一点点将我包围。

还记得我和儿子许诺过,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我都不会对他动手,可没想到,自己如今却亲手打破了这句诺言。

然而,正当我辗转反侧之际,却无意间刷到了一则曾仕强教授的视频。

看完后,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一直以来,我都深深误解了打孩子这件事。

 01 

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的曾仕强,在一次讲座中,说起了孩子犯错要不要体罚的问题。

他先是用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打不打不是问题,怎么打才是问题。”

讲座中的众人都表示很疑惑,他拿自己家孩子做例子,给大家详细讲了打孩子的“标准流程”:

孩子第一次做错一件事时,父母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打他的。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错在哪里,要重复的和孩子说,加深孩子的印象。也要告诫孩子:

“你说好了以后不会再犯这个错误,实际上你有可能会忘记,请你谨记这次的教训,今后多提醒自己。”

果然,没过多久,孩子就又犯错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问问他:

“这不是第一次犯错了把?”


“你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嘛?”


“你能不能改过来?”

第二次了,要告诉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告诫孩子:事不过三,下次还犯错,我一定会打你。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你长个记性。

孩子真的第三次还做错事时,父母也不需要多讲道理,更也不必理会孩子的讨价还价。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找一个工具,让孩子决定用什么打他比较合适。

可能有些孩子会刷小聪明,拿来一根橡皮棒什么的,父母也无需动怒,直接让孩子换一个就行。

选好工具后,在询问一些孩“打哪里合适”、“打几下合适”之类的。

最终,他也没有打自己的孩子。

他说:

“和他讲了半天,我没有打他,因为他已经够受折磨的了。


这个过程很重要,结果反而不重要,因为打跟不打都是一个样子的。”

在曾仕强看来,很多孩子挨打之后好像还是屡教不改,甚至是孩子好像变得皮糙肉厚,不怕父母的打,就是因为很多父母是为了打而打,让孩子觉得被打是因为父母情绪管理有问题,而不是自己做错了。

最后,他告诫父母:

父母可以不打孩子,但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会动手打他们。

因为无论何时,都要让孩子对父母抱有一定的敬畏。

不可否认,这个讲座的视频我只看了几分钟,我原来的教育观念就彻底产生了改变。

长久以来,我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和赞美为主。

我觉得孩子还没长大,做家长的一定要耐心的和孩子讲道理,孩子终究会逐渐懂事的。只有无能的父母,才会对孩子动手。

事实告诉我,我的教育观念可能不太合适:

儿子变得说不得、骂不得、批评不得。稍不顺他的意,就会大发雷霆。



 02 


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网友他小时候是个“熊孩子”,很调皮,每次和妈妈出门坐车时候都会大声吵闹。

不管妈妈怎么和他耐心的讲道理,他都置之不理。

后来有一次,妈妈再也没有惯着他,直接把吵闹的他带下了车,告诉他:

“你要大声说话,我尊重你,我不会骂你,但妈妈也会尊重车上的所有人,他们有享受安静车厢的权利。


现在不在车上了,你要怎么吵闹都可以,更不会影响到别人,等你不想说了,我们再买票离开。”

那天,他和妈妈一直在车站待了7个多小时。

最后他和妈妈保证,自己上车后一定不会再吵闹,一定不会打扰别人,两人才重新买票离开了那里。

从那以后,他才终于意识到:

原来妈妈不仅有温柔和善的一面,也有说一不二的一面。

他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的毛病也彻底改变了,逐渐他成为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

事实上,方式从来都不是重点,适当的体罚也好,陪着孩子反思也罢。

让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就像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钱文忠教授在讲《弟子规》讲到“守孝悌”时,曾让助理搜索一年内关于“不孝”、“杀父”的反面案例,并打印出来。

却不料,没一会儿,助理就告诉他:“打印纸不够用了!”

怎么会这样?

在钱文忠教授看来,这是因为现在我们对孩子没有控制、抑制和约束。

有的只是一味以爱之名的让步。

以至于今天的孩子不能打,也不能骂。

哪怕大人的一个眼神不对,都可能成为孩子刻意报复的理由。

可事实上,一个没有敬畏心的熊孩子和违法犯罪的杀人犯之间,隔着的往往就是不打不骂不罚,甚至连句重话都舍不得说的家长。

 03 

在节目《圆桌派》中,主持人窦文涛分享了自己挨打的经历:

自己小时候要是犯了错误,父亲一定会动手打他。

但父亲的打,是门“艺术”:

父亲会先抄起一样家伙,挥舞半天,最终,才落在自己身上一下。

这一下,往往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伤害。

整个过程,虽然雷声大雨点小,更像是一种“吓唬”,但却让年幼的窦文涛清楚地知道了这件事很严重,从而学会了反省和敬畏。

对此,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很是赞同。

她说:

“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爱之外,还有个敬和畏。


如果说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


我们可以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这个仪式让他看着很可怕了,到最后处罚的时候从轻,让他真的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


真的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老话说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好的教育,不仅有和风细雨的规劝,更有雷霆万钧的训诫和惩罚。

只有让孩子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错不能犯,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这一点,全世界都是一样。

哪怕是极力推崇民主、自由的西方国家也是一样。

比如,英国议院曾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

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再比如,新加坡的中小学,都会在教室后方的墙上悬着一把戒尺。

据说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就要按规定打三下。

不过只许打手心,不能打手背,而且必须要两个老师在场时才允许执行。

事实上,这世上没有哪个孩子是不会犯错的。

只是有的错,或许犯了也无伤大雅;

而有的错,却是关乎底线,万万不能一笑而过。

父母因孩子犯了错而惩戒孩子,不是冷酷无情,恰恰是在保护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遵守和敬畏规则。

那么,该如何惩罚孩子,才能既达到教育效果又不过分伤害孩子呢?

人民日报也曾总结了9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



 04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

“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

读懂这句话之后,我熬夜写了一封信给儿子,放在了孩子起床就能看见的地方。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说过希望和你成为好朋友,但我没有和你说,要成为朋友是要有前提条件的:


我会成为你的益友,但成为益友之前,我首先得是你的良师。作为家长,帮助你改正错误的行为方式是我的责任,为了这个责任,我会不惜代价,甚至会惩罚你。


即便这样,我永远爱你,但是爱不代表我会纵容你。”

第二天,孩子放学回家后,和我说他写了一份道歉信,希望我能帮他打印出来贴在小区大门还有电梯里。

然后孩子还和我说,他会下楼去打扫卫生。

孩子诚恳的态度以及主动寻求方法补救,我知道他已经想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分享我打孩子的经历,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反思一下自己,学会用爱和规矩的画笔填充孩子的童年,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守规矩、明事理、知敬畏的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