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你的父母对你说过最伤害你的话是什么?”
其中有一个回答很多网友点赞:
我小时候有一次给几个男生围在了胡同,推了我几下,我觉得很害怕。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情和妈妈说了,妈妈冷漠了说了两个字:活该。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我却永远忘不了,现在我每次和别人有所争执的时候,或是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之后,妈妈冷漠的说我活该的画面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个画面让我遇事总想着退缩,即使自己是对的,也没有勇气据理力争。
因为母亲在我小时候说过的一句话,我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妈妈的话就像钉子一样,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我。
长大后我才知道,当时的妈妈,工作上有些不顺心,所以没想太多,就随口说了出来。
这句随口说出来的话只有两个字,却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变得胆小怕事,还让我有了社交恐惧症,甚至有段时间有点抑郁。
为人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长时间最多的人。
父母的一字一句,都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或是让孩子变得乐观自信,又或是把孩子推向地狱。
父母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一定不能对孩子说这三句话,尤其是最后一句,可能会让孩子一辈子都背负着精神枷锁。
一、“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绝对是你自己哪里没做好”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办事不成功,处处遇到挫折或是困难,又或是与人相处的不好,就要先自我反省,先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这句话给父母当成了法宝,很多父母动不动就用这句话道德绑架孩子。
某网友在网上说到了自己的经历:
我为了考科目三,每天起早贪黑的去练车,非常努力非常认真,但最后我还是没有合格。
原本考试没过的心情已经逐渐平复了。
晚上爸爸回家就说:为什么挂了,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肯定是你哪里做的还不够。让我瞬间崩溃。
这样的话,从我记事开始,我听过了无数遍。
活了20多年,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有些事情我拼尽全力也可能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失败时我想和父母倾诉一下,父母给我的答案永远都是:
“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绝对是你自己哪里没做好”。
这句话成了我一辈子的阴影。
被同学欺负时,妈妈让我从自身找原因;
给老师误会时,妈妈让我从自身找原因;
谈恋爱后女朋友劈腿,爸爸也让我从自身找原因......
父母可能从来没有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边争强好胜,一边又极度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敏感地揣周围人的态度和看法,生怕让别人厌烦。
过度揣测、小心翼翼、极度自卑、自我怀疑、痛苦挣扎,仿佛有一张无形的网捆住四肢、一点一点将他拖入泥谭无法呼吸。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好像是父母对孩子鼓励,又或者说是殷切希望。
但是当父母没有站在孩子身上看问题时,这句话就是一碗带毒的鸡汤,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枷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甚至会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从心理学归因上,这叫内归因。
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和策略,把自己和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通过调整自己来让外在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好。
但这句话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孩子,仅仅适用于那些非常自信,内心强大的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本来就自卑,缺乏自信心,父母还经常说这句话,就会让孩子脱离正轨,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现在越来越多鸡汤这么写:
遇到挫折要学会自我反省;
凡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凡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想就通......
实际上,自我反省是有攻击性的。
遇事从自身找原因,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修养。
但是不管对错,都想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种行为相当于折磨自己。
每当一个人遇到一点问题时,都认为问题的源头出在自己身上,都觉得是自己的不对,内心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久而久之,反省自己就会演变成否定自己。
这也是我的错,那也是我做的不够好,我这个人就是不行,我太差了。
过度自责和内疚,时间久了,抑郁就会找上门来。
二、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
日常生活中有一类人很常见:
这种人喜欢自己做完所有事情,不管事情再难,基本上都不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偶然有人顺手帮助了他们一次,他们就会不停的表示感谢,并总觉得欠了别人的人情,,不把人情还回去,心里就会七上八下。
这种人,拥有一种特殊的人格——讨好型人格。
虽然这种性格也比较常见,也不是什么人格障碍,但也会影响带人际交往。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把自己的需求藏在心里,担心自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害怕成为他人的负担。
我的大学同学有一个女孩就是这样的人。
她小时候就得了小儿麻痹症,整个身体向右45度倾斜,胳膊都快耷拉到地上。
她日常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且困难的地方,同宿舍的同学都很想帮助她。
但她每一次都拒绝帮助,宁愿自己辛苦的爬上上铺也不接受同学和她换床的帮助,宁愿洗冷水也不愿意用舍友打回来的热水。
又或是每次打点水都只能打一半,每次出去都会接受陌生人异样的目光。
舍友们不理解,就询问她为什么要对大家的帮助置之不理,加以拒绝。
她说:
“我妈妈从小就告诉我,要学会自力更生,不能给他人带来麻烦,我的身体今后也不能回报你们的帮助,所以我还是靠自己吧”。
听完她的话,真的是特别心痛。
就是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她折磨自己的身体,隐藏自己的情绪,每天暗示自己,我不配得到更好的。
这种极度的自我否定让她无法与同学们正常交往,她逐渐变得更加自卑、变得更加缺乏安全感。
大学毕业后她就不再和同学联系了。
而另外一个男生,就天生喜欢“麻烦别人”。
他试过在校外和别人打架,让好几个同学冒着大学抬他去医院。
得知舍友家里是卖酒的,死缠烂打让同学给他带酒喝。
后来有一次,我们都毕业好多年了,他跑来我生活的城市出差,还委托我帮他找了住所。
他常说,“麻烦一些同学有啥,同学就是用来麻烦的”。
但似乎大家都不觉得他麻烦,他和每一个同学的关系都蛮不错。
就像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写的那样: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回到孤独中。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正是由一个一个小麻烦积累起来的吗?
所以为人父母,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思想。
这样子容易把孩子的性格培养成讨好型人格,孩子会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将会变得不会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这句话一旦变成了父母的口头禅,孩子离变成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就不远了。
为了不给别人带来麻烦,讨好型人格孩子的注意力时刻都在他人的感受上,根据他人的感受,或迎合、或以赴。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我暴露”,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长此以往,将变成一个不会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
三、多吃一点苦没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苦究竟是什么,这个概念可能不太清晰,上网查了一下,给出的定义是承受痛苦、苦难。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痛苦、苦难。所以他更多的意思是指为了某个目的或者实现某个目标,放弃了一些消费和娱乐。
这本应该是孩子自愿去选择的,或是孩子自愿交换的,但父母却借此道德绑架孩子。
我上高中的时候,家里出了点事情,导致我每天上课无法专心致志,成绩自认也是一落千丈。
奶奶就开始焦虑了,害怕我考不上大学,然后就每天给我说《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董仲舒,一代儒学大师,自幼天赋过人且吃苦耐劳,一旦学习,甚至会废寝忘食。
父亲害怕孩子经常学习无法放松,就在书房后面弄了一个花园,让他劳逸结合,读书之余多去花园逛逛,放松一下。
花园很快就建好了,但是建好了过了三年,董仲舒一次都没去过。
这种自虐式的吃苦,最终也让董仲舒成为一代大师,桃李满天下。
每当讲完这个故事,奶奶都会认真的和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你现在一定要多吃学习的苦呀”。
这句话就好像一个钉子一样,钉在我的心里,但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痛苦。
很认真,很努力的学习,结果考试没考好,是我吃苦不够;
很用心的工作,仍然比邻居家孩子工资低,是我吃苦不够;
出差买不到座位,不想站10几小时,也是我不能吃苦......
王薇华博士,在她的《幸福力》一书中写到:
幸福源于一个人乐观的心态;
幸福的人们懂得活在当下,
不会自寻烦恼;
懂得为自己减轻压力,
幸福的人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拥有幸福能力的人,
不会让自己在不幸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吃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获得幸福,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
老是宣扬吃苦会让孩子进入吃苦的路径依赖,认为不吃苦就不能成功。
其实吃苦不等于成长,被人为吃苦养大的孩子每天活在吃苦中的压力环境中,很容易丧失幸福力。
面对压力,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便会不断质疑自己,最终出现心理疾病。
写在最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孩子获得成功时,心情开心愉悦,最愿意分享的首先是父母。
孩子遭遇困难挫折时,心情悲痛难受,最想听到的安慰和鼓励也是父母。
父母的一句良言可以让孩子自信、阳光;
父母的一句恶语也会让孩子一辈子活在阴影中无法走出。
无论你是有心还是无意,再对孩子说出那句可能伤害他的话时,请三思而后说。
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爱,超过你的想象!
Copyright © 201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东莞市德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部分图片素材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站产品关键词:最强大脑、超级记忆、思维导图、心智脑图、学习力、学霸思维、亲子教育、演讲口才、户外拓展、个案辅导、心理咨询、社会性教育、教育生态圈。
地址:东莞市常平镇常黄路2号高人商务大楼四楼整层 电话:0769-83995058 咨询热线:400-848-2220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