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白,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协理事,历任《萌芽》杂志社副主编、《沪港经济》杂志总编、《上海证券报》文学工作室主任。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大上海沉没》被称为“80年代的新《子夜》”,获建国40年优秀小说奖,被译成德、日等多种文字。

身为作家的俞天白说,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儿子俞可。俞天白在33岁的时候才有了俞可,但他并没有因此娇惯儿子。相反,他从未放松过对儿子的教育。他培养儿子的最大特点是从小培养儿子的自信心。
在父亲的教导下,俞可真正融入了德国的社会环境中,也因为融入,俞可和父亲逐渐在一些观念上发生了冲突。这不是单纯的父子冲突,而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在这个问题上,俞天白并没有简单地要求儿子服从,而是从小事出发,教育儿子要学会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灵活适应。俞天白引用的小事很有趣。俞可的舅舅赴德国时,和俞可相处过一段时间。一次,舅舅要买生菜煮面吃,俞可极力阻挠,说生菜只能生吃,不能煮着吃。就为生菜究竟是生吃还是煮着吃,俞可和舅舅发生了争执。俞天白从这件事情说起,教育俞可不能用单一的线性思维看世界,要灵活变通。他对俞可的想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告诉儿子他之所以会这样较真儿,主要是受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民族精神感染。但俞可的较真儿在德国可能会得到广泛认同,在一般中国人的眼里,就会被当作古板甚至古怪。
在俞天白的引导下,俞可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也为他日后顺利进入多元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段时间俞可也曾怀疑自己出国学习是否真的有益。面对儿子的困惑,俞天白也感到迷茫。但他知道,如果父亲都不能坚定地支持儿子走下去,还有谁能够帮助儿子?于是,他鼓起劲儿来和儿子一起探讨适应国外学习和生存环境的方法,共同面对困难与挫折。最终,父子两人不仅一起走出迷茫,还都成长了起来——他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关注,学会了感悟,学会了等待,也学会了享受成长的快乐,更学会了在书信中聆听彼此的心声。对俞可来说,父亲不仅仅是父亲,更是老师、朋友;对俞天白来说,最终的成功就是向社会交出了最好的作品——儿子俞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