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的成功有赖于良好的沟通(下)。

2007年5月31日,安徽省太和县张营小学的5名五年级女生,相约走向一个3米多深的水塘中。除1人中途退却回村喊人外,其他4人手拉手集体投水,其中2人不幸溺亡。生还的3个女孩都把自杀原因归结于同班同学的“迫害”。

原来,张营小学五年级只有1个班,其中几名男生组成了小帮派,自称“降龙伏虎帮”。他们总是欺负同学,要钱或者打人。这帮人还给女生写信、说下流话,不顺心了甚至动手打她们。

五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降龙伏虎帮”盯上了这5个女生。帮里的几个男生先后向她们发出了“求爱信”,要求她们跟自己“在一起”。

女生们觉得很丢脸,拒绝了这几个男生。随后,5个女生就成为“降龙伏虎帮”整天攻击、辱骂的对象。她们不堪忍受又不知所措,最终选择了自杀。

几年前发生的这起学生自杀事件,令人震惊。我们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孩子受到欺负不敢向家长反映,而选择自杀呢?被救的一位女生是这样说的:“(与男同学关系的)谣言要是传到爸爸耳朵里,他会打我,还会把我关起来,不让我上学。”据报道,有几位女生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单一,动辄打骂。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怎么会对父母说出心里话?由此可见,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是亲子间平日缺少沟通,一旦有事,孩子根本不敢求助于家长。他们误认为如果告知家长,家长不会相信,自己反而会挨打。

还有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追溯其原因,也都与亲子间不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密切相关。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权力和监管力度自然丧失。孩子难以招架住同龄人的劝诱,便容易出现不良嗜好或发生过激行为。

◎没有良好沟通,必然降低教育效果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物质生活的需要,就算尽到了做家长的义务,却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更为重要的需求——精神需求。不能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或与孩子的需求不对接,教育效果必然降低。我们研究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沟通或家庭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上,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

一是“一相情愿式”。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一逮到机会就一相情愿地向孩子唠叨。

二是“主观判别式”。家长主观地判断或甄别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难免对孩子产生误解。

三是“大话连篇式”。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接受水平,试图用自己熟悉或认为有分量的概念,感动或启发孩子,久而久之成为空洞的说教,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3种沟通方式,不管是哪一种,家长都是采取一种“我向”思维模式,没有以孩子为中心,没有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用这样的沟通方式去期待教育效果的出现,恐怕很难。

◎没有良好沟通,影响孩子能力发展

我们对高三的孩子进行过数万例脑AT整体潜能测试,从中发现,很多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潜能指数低于同龄人,潜能发展情况并不好。后期跟踪时发现,这其中有80%的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次数很少,或家长根本不懂得应该怎样沟通。向家长做进一步了解,对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态度”“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家长都有一定的认同度,但实际关注程度却明显低于对于孩子“学习成绩”“勤奋度”等方面的关注。

很多成功者总结成功经验时都谈到,成功=知识+人脉。没有良好的沟通或沟通中只谈学习,家长的教育必然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曾有人对30家世界知名企业进行过调查,统计各企业对应聘者各项能力、特征的重视程度。结果发现,对应聘者的沟通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为100%,即30家企业全都看重此项能力;对专业的重视程度仅为70%,也就是仅有21家企业看重应聘者的知识和专业水平;而重视应聘者获奖经历的更少,仅为53.3%。

因此我们倡导家长,让孩子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诸如善良、解决困难、抗挫折、人际交往和沟通等各个方面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否则,极有可能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无法真正全面成长;也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引发悲剧。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教育的成功,都离不开亲子间主动而有效的沟通。

◎没有良好沟通,阻碍两代人共同进步

“代沟”的产生其实就来源于孩子与家长之间没有精神层面上的沟通。如果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与孩子一起开诚布公地说出各自的想法,让孩子自由表达内心的意愿;如果两代人之间能够由交流而产生共同语言,我想也就不存在代沟的问题了。

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可以理解孩子的新潮思想,使孩子可以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更能带来两代人的共同进步。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习惯于主动向孩子学习,这个“学习”当然是学习孩子的优点,受其积极影响。

家长可能会问:“孩子身上有什么可学的?”

孩子对家长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成年人看来还不成熟的社会性,如孩子的童真、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质等等;二是孩子正在发展的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性。

所以,我们倡导家长与孩子之间应互为师生,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家长可以通过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与信念体系影响孩子的情感与品质,在对情绪的控制、逆境的克服、情感的理解等方面给孩子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丰富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孩子学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