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的成功有赖于良好的沟通(上)》。

“孩子自从上了高中,脾气好像就变了,怪怪的。明明好好的,突然间就不理你了,常常两三天对谁都不理不睬。我们问她话,她浑身都是刺,莫名其妙地发火。她根本就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我们就是把心掏出来给她,她都不领情。”

“孩子房间的门永远是关着的。每每隔着门,小心翼翼地轻声问候,都只能换回他不耐烦的回答:‘别打扰我!’我只好暗自叹气,灰溜溜地走开。”

“孩子考试很少跟我们说,一问他就不高兴,我们也就不敢问了。”

“孩子不学习,跟他一谈就崩,而且人家立马拂袖而去,酷得很!真是没办法。”

对于难以沟通的孩子,家长要不要过问?怎么过问?在解决问题之前,请家长不妨先来检验一下自己跟孩子的沟通水平。

您跟孩子怎样沟通?

请您对照下面的解说,看看哪一种做法与您的思路吻合,就能大致了解自己在沟通上属于哪一级水平的家长了。

◎一级家长——不闻不问

这级家长很少跟孩子沟通,一年与孩子也说不上几句话,即使想了解情况也不亲自去沟通。

该级别家长不觉得沟通重要,其最大的问题是和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也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久而久之便是对孩子的放纵。

◎二级家长——不敢沟通

这级家长往往内心想管却不敢管。有的是害怕在关键时刻影响孩子情绪,有的是对孩子重视过度,甚至不敢“得罪”孩子。曾有一个家长悄悄地向我诉苦:“老师您知道吗?我简直生了一个‘爷爷’。”这话令我感到又好笑又心酸。

不敢沟通最大的问题是虽然知道沟通很重要,但真正的行动很少,以至于无法及时、合理、有效地引导孩子,对他的困难自然也帮不上忙。

◎三级家长——讲大道理

这类家长很爱和孩子交流,沟通中多以自己说为主,话语中的道理“洋洋洒洒,上下五千年”。他们会针对孩子的一个问题反复强调,耗时耗力,就像在开会。孩子的反应呢?无非是“好”“是”“知道了”等等。实际上,孩子回转身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做。

讲大道理最大的毛病在于,家长讲得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接受,没有听进去。所以家长讲得再多,对孩子来说也都是无效信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如果称之为沟通,也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是说教,在孩子看来就是用大道理堵住了他们的嘴。

◎四级家长——提当年勇

这类家长深知榜样的力量,一旦发言,开场白就是“我上学的时候如何如何”“我们当初的条件多么多么艰苦”等等,谈到自身经历时话也极多。

“提当年勇”比前面三种做法有效果,是用“案例法”在沟通。但是需要有前提,那就是要在孩子接受和钦佩家长的基础上,否则一样无效。很多家长在提当年勇的时候,孩子都会忍不住插嘴或者小声嘟囔:“您老人家已经讲过无数遍啦!”两代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且大部分的经历由于家长讲过很多遍,孩子都可以背下来了,根本收不到效果。所以“提当年勇”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教的方法而已。

家长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去让孩子获得感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在孩子接受的情况下。沟通没有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不会接受。

◎五级家长——行动感化

这类家长往往不用“言语”沟通,而是坚信“言传不如身教”。他们一直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特别是一些母亲,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甚至早上给孩子端洗脸水、挤好牙膏。有个孩子被妈妈如此“侍候”了3年,成绩却每况愈下。当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去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时,这位母亲的话让我既感动又感慨:“我以为可以用自己的付出唤醒孩子。”

我要告诉家长的是,您用“付出”让孩子看到,以此来教育他、感化他,是对的。这样的行为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压力或者动力,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就变成没有感觉、无所谓。因为他们觉得家长这么做是应该的。时间长了,他们甚至无法区分用行动感化和对大小事务包办代替的区别。当孩子没有认识到家长是在付出的时候,这样做是没有效果的,这时候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去体验。

◎六级家长——少说多听

这类家长话不多,首先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在沟通的时候先听孩子说什么。他们与孩子的沟通一定是在孩子全部说完的基础上才开始的。

“少说多听”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与接纳,孩子的诉说有时并不完全是找借口或抱怨;二是孩子压力大、情绪不好的时候也需要宣泄,需要有诉苦的对象。父母若能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那就太好了,因为这是建立在对孩子接纳、理解的基础上。“少说多听”是给“不敢发问”的家长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您不会沟通,不妨做个倾听者,这会让您一跃成为高水平的家长。

◎七级家长——巧妙发问

在多听的前提下,知道孩子的问题所在,然后根据他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发问,针对他的问题进行沟通。沟通时把自己要说的话变成问题去问孩子。这些问题并不是两难问题或让孩子决策的问题,而是一定能让他回答“是”和“对”的问题。这就叫巧妙发问。

有效的沟通不是通过说而是通过问,也就是通过“问”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高水平的沟通方式。巧妙发问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说教式的沟通,让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找出想要的答案。这样,孩子才能改变自己的行动。而普通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得到一些建议,他对此并不重视,自然也无法快速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