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宽容待人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思想情操方面也有很高的素养。他性格敦厚,襟怀坦荡,从来不计较什么个人恩怨。同他相处过的人,没有不说他待人谦恭、诚恳、厚道的。

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和欧阳修是同时代的人,又同是江西人。起初,王安石并不认识欧阳修。后来,北宋文学家曾巩极力向他推荐欧阳修,希望他们能相互认识,以便共同切磋诗文。但王安石还是不肯主动结识欧阳修,因为欧阳修在文学界要比王安石的声望高,他有点不服气。

圣和初年,王安石当群牧司判官的时候,欧阳修才见到王安石。欧阳修欣赏王安石的才学,曾经满怀热忱地赠诗给他,希望他能在政治上和文学上做出卓越的成就来。然而,王安石依然不信赖欧阳修,总认为他算不上自己的知己,不愿意结识欧阳修。

在一次回赠欧阳修的诗中,王安石说:“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

他这是以孟子自比,却将欧阳修放在韩愈的地位上;声称自己可不敢攀附。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不信任、不服气的情绪,似乎欧阳修很傲慢。其实不然。但是,欧阳修并没有因此而对王安石产生不满的情绪。

后来,当欧阳修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的时候,曾上书皇帝,明确推荐了三个可以做宰相的人。这三个人便是: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其中,吕公著是前宰相吕夷简的儿子,父子俩人都曾经攻击欧阳修。就连当初欧阳修被贬官安徽滁州,也是他们父子从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切,欧阳修全都知道。但是,他并不计较。司马光同欧阳修平时相处得也不投合,在议论朝政时,曾多次反对欧阳修的意见,还当面指责过欧阳修。

而王安石呢,从来对欧阳修就是一种不信任、不服气的态度。欧阳修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高尚品德。

朝中大臣陈恭平,很不喜欢欧阳修。那还是陈恭平在湖南陈州做地方官的时候,欧阳修从安徽的阜阳前往南京上任,路过陈州,请去拜访,陈恭平竟然拒不接见。后来,陈恭平回到朝廷做了宰相,欧阳修当时做翰林学士,负责撰拟机要文书工作,陈恭平也不去登门拜访。

没过多久,陈恭平罢相赴安徽亳州任职。按照当时封建制度的规定,宰相离任,要专门由翰林院写封表章,总结一下他过去的工作。恰好,那次写表章的任务该由欧阳修承担。陈恭平想:真是冤家路窄,怎么偏偏是他给我写表章!他一定会借此机会报复我,不会有什么好词送给我。

等欧阳修写出来表章后,陈恭平一看,大出所料,他惊讶不已。原来,表章写得文辞优美,语意恳切,十分动人,一点也没有借机贬抑他。表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杜门却扫,苦避权贵以远嫌;处事执心,不为毁誉而更变。”

这意思是说,闭门不出,院落不扫,是为了回避权贵而远离嫌疑;办事情有主见,不因为他人的诋毁或者夸赞而动摇、变更自己的意志。

陈恭平读了,非常受感动,不禁喜出望外,激动地对周围的人说:“这太符合我的实际情况了!若不是与我相知很深的人,绝对说不出这样的话。”

从此以后,他还将表章抄写了一份,寄给好友李师中。他在信中说:“我真悔恨没有早结识欧阳修这样品德高尚的人!”

对自己过去对欧阳修的无理,表示了深深的自责。

有一个叫江邻几的文人,同欧阳修是老相识,也很要好。但是,这个人在晚年写了不少的杂记,拼命诋毁欧阳修。当诗人榜晓臣把这事告诉了欧阳修以后,他不仅没有责怪、忌恨江邻几,反而笑笑说:“这大概是我的过错。”

不久,江邻几死了。欧阳修前往吊丧,内心十分悲痛。他凄切地对江邻几的儿子说:“你父亲生前是我的老朋友。他死后,要埋石树碑,我当然应担起撰写墓志铭的责任。”

事后,欧阳修很快就写成了《江邻几墓志铭》。在铭文中,他追述了江邻几的生平事迹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朋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