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是著名桥梁学家。江苏省镇江人。祖父给他起名叫“以升”,意思是希望“国家升平”。

1907年端午节那天,秦淮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河面上,一个身材魁梧的水手坐在五彩缤纷的龙舟上,只见水花四溅,木浆齐飞,活像一条条长了翅膀的真龙,飞掠江面。这里正在举行别具一格的龙舟比赛。
附近有一户人家,此刻,一个11岁模样的男孩子,却呆在家里。秦淮河那边不时传来的锣鼓声,喝彩声,早诱得他心里发痒。他就是孩提时代的茅以升。
昨天,他曾和几个小伙伴约好,今天一道去观看龙舟比赛。可是真不凑巧,昨天晚上他偏偏肚子痛起来,额头上虚汗直冒,疼痛难忍,一直到深夜才稍稍安定下来。今天一早,妈妈不准他出门,他只好呆在家里,想象着龙舟比赛那欢乐、热闹的场面。
突然,一个小伙伴气喘吁吁地跑到他家来。一看到茅以升,就说道:“不好了,秦淮河上出事了!看赛龙舟的人太多了,把文德桥给挤塌了。你亏得没去,要是去了,也许要掉到河里。”
茅以升听了,大吃一惊,忙问:“桥怎么会塌了呢?”
小伙伴告诉他说:“桥不结实!桥栏杆断了还不算,连几块桥面板都坍了下去!”
“那掉这去的人多吗?”
“掉下去的人可多啦。咱们班有几个同学都被淹死了。”
这个不幸的消息给11岁的茅以升极大的震动,人们呼救的惨状,使他久久不那忘怀。这时,在他的脑海中蓦地闪出了一个念头:“长大了,我要为大伙造一座结结实实的大桥!”
从那以后,茅以升爱桥入了迷,跟大人外出,只要见到桥,不论是木桥还是石桥,他总要站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一直要从桥面到桥墩看个够,才肯走开。特别是看到装满货物的火车和一群群的行人从桥上顺利通过时,他的小脸上立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茅以升的祖父本是清朝末年的举人,接受新思想后热心举办新学堂。他喜欢文学,善于写作;也酷爱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在爷爷的培养教育下,茅以升的古文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古文。那时候,他平时在翻阅古诗古文时,总要把有关桥的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看到有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家里人都感到这个孩子行动有点儿怪异。茅以升的父亲非常理解自己的儿子,他说:“你们还不了解他,他长大以后想做一个桥梁专家。”
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茅以升不但喜欢文学,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常常是放学一回家,就趴在桌子上演算数学题。10岁那年,他的叔叔送给他一本世界地图。从此,小小的心灵就懂得:世界是多么广阔,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事物值得思考。
“我长大了要造桥!”这个美好的理想,一直在激励着茅以升。1911年7月,年仅15岁的茅以升,听说北京清华学堂招考留美预备生,准备去报考。当时,有人劝茅以升的母亲说,美国离我们国家很远很远,要飘洋过海。孩子这么小,你怎么舍得让儿子去呢?
但茅以升的母亲是个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人,她觉得儿子的前程是最重要的,绝不能拖儿子的后腿。她回答说:“读书可是大事,孩子的前程要紧。让他到外面见见世面,多学些知识,有什么舍不得?”母亲坚决支持儿子去北京报考。
茅以升没有辜负母亲的热切期望。1916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留美官费研究生,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桥梁专业,以实现他从小立下的造桥的愿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紧接着,他又在加利基理工大学夜校桥梁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取得工学博士学位,也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然后,他谢绝了美国专家的挽留束装就道,回到了祖国。
1933年,茅以升当时在天津北洋工学院担任院长工作。政府决定要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并决定由他担任浙江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总负责人职务。茅以升认为,这是实现他造桥愿望的时候了。
可在钱塘江上修这样的大桥,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实面临着许多的技术上的困难。江面辽阔,江潮汹涌,流沙激越,难度相当大。
1935年元月,茅以升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在造桥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奋战了九百多个日日夜夜,以实际行动打破了“钱塘天堑,不能造桥”的神话,于1937年就建成了那座全长1453米的铁路、公路和人行三用两层的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设计、施工的新的钱塘江大桥又矗立在西湖边上,以后他还亲眼看到了一座座雄伟的大桥在黄河、长江上建起。茅以升以他满腔的爱国热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