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女性,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堂吉诃德》(翻译)、《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

杨绛的父亲杨萌杭,一生正直、淡迫名利、重视家庭,对她的影响极大,可以说,父亲的这些优秀品质塑造了杨绛,本文就通过杨绛先生小时候与父亲的几则趣事,来看看能给我们的哪些启发。
不打扰父亲午休
杨绛小时候,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勇敢说穿高底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以上故事不难看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与时下流行的“虎妈”、“狼爸”相比,杨荫杭显然是宽容的。但同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却有自己的坚持,他不世故、不圆滑,教孩子学会对自己不喜欢干的事说“不”,支持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可见,家庭的文化涵养以及父亲坚持的开明教育,不言而喻,这些家庭教育的成功因素奠定了杨绛一生为文、为人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