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暗示的力量太可怕,有的话不要轻易对孩子说。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在与人相处时,一个大忌就是口无遮拦、妄作评判。

但很多人却把这件忌讳的事用在了与孩子的相处中,成年人与孩子相处时,话语往往会变得随意且刺耳,这些话语,逐渐演变成了种种暗示。

暗示一般都带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一般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心理暗示所影响。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从中受益,消极的暗示却给孩子造成伤害。

父母的本意肯定都是为了孩子好,不会有伤害孩子的意思,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还是会有意无意的给孩子传递负面的暗示,这些暗示就像魔咒一样,缠绕着孩子。

孩子身上的诸多问题,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断被父母暗示和强化出来的。

尤其是以下三种常见暗示,父母需警惕。

 暗示1:因为担心,常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

大家常说:“担心实则是一种诅咒。”

若使用“吸引力法则”来理解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当父母对孩子充满负面消极的思想,总是担心孩子吃亏、受伤、闯祸,那么这些父母所担心的糟糕事情可能就会频繁的发生在孩子头上。

反过来,当父母对孩子充满相信并祝福孩子,那么孩子的行为也会趋于正向和积极。

父母经常会担忧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哭?

孩子在外面能否照顾好自己?

孩子放学回家路上会不会买到不干净的东西吃?

陪在孩子身边时,父母也会忍不住给孩子一些“善意”的提醒:

“把杯子拿好啊,不要把水打翻了!”


“吃东西注意点,千万不要滴到衣服上。”


“你怎么连这一点小事都做不来呢。”


“你走开吧,还是我自己来好点。”

父母类似的提醒越多,孩子就会越紧张,最后这种提醒就变成了暗示。

类似这种担心孩子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暗示,暗示孩子:你可能会招致坏结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还有些家长会把孩子的痛苦过分夸大。

生活中经常能看见一些家长,每当孩子摔跤的时候,就会一脸心疼与紧张:

“宝贝太可怜了,都是这地板不听话,摔得一定很疼吧!”

孩子摔倒后,本来起身拍拍土就继续玩耍了,但是在这些家长过度关注的暗示之下,孩子反而变得矫情,哼哼唧唧不开心。

孩子身上这种矫情,难道不是家长想象出来并赋予他们的吗?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作为父母,应该始终带着爱与信任养育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这里会反问我,难道我们连一点提醒都不能给孩子了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提醒孩子注意了吗?”

其实并不是的,家长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醒孩子,提醒并不等于提出担忧,家长可以尝试多用一些正面的语言:

“拿着杯子走路慢一点。”

“这路凹凸不平,我们不要那么快。”

正面的语言,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导,这比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暗示2:贴标签,夸大孩子身上的某一气质。

孩子一般认识自己的方式都来源于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从父母说得一些话,或是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比如说孩子犯了错误,有些父母就喜欢随便给孩子的过错下定义,给孩子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内向、胆小、笨、脾气坏、闷葫芦等等。

通过一次两次的错误给孩子贴上标签无遗只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家长这种行为暗示孩子:你就是这么一个人,改变不了了。

有个妈妈曾和我埋怨说:儿子小时候有段时间比较霸道、执拗,不像其他小孩那样嘴甜,奶奶常常说他“性格不好”,甚至有时候不依不饶地在客人面前说。

几次之后,儿子不仅仅变得更加沉默,而且越来越固执不听劝。

孩子收到这些标签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事情身上,目的是要他减少此类“行为”,比如上面这个小男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享,培养他的同理心。

要是父母直接说孩子性格有问题,这就有点把孩子改错之路堵死的意思。

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比起盖棺定论的结论,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爱和帮助。

有一位家长就做的很好,家长自己本身也比较内向,小时候他就被大人贴上了“太内向没出息”这个标签,并深受其影响,或许他的孩子性格也有点想他,没有同龄的孩子活泼主动,每次见到人时都躲在爸爸妈妈背后不出来。

他并没有像以前自己的家长那样,强迫孩子和别人打招呼,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问好的其他方式,比如微笑、点头、挥手,他还为孩子买来一些儿童社交类的绘本。

一开始,孩子遇见陌生人还是躲在他身后,他会替孩子解围道:

“孩子第一次来,需要时间适应。”

有时候,他会拍拍孩子的头,介绍来人给孩子认识,孩子虽然没有开口叫人,却会害羞的微笑。

等人走后,朋友就会鼓励孩子:这次表现比上次好多了。

经过很多次的积极暗示,如今孩子面对陌生人,渐渐不再那么胆怯,有时候甚至会主动叫叔叔阿姨。

西尔维亚·洛肯的《性格拼图》中有句话:

“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没有锁定你。”

身为父母,我们更不应该用性格标签“锁定”孩子

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气质如何,只要正确引导,孩子都能顺应自己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暗示3:给孩子的能力设限。

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能很常见:

有一个女孩的父亲坚信:“男孩比女孩更适合学理科。”

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每次数学考试不理想时,父亲就会念念碎:

“女孩子理科的思维能力就是不及男孩子。”

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儿渐渐地对理科学习十分排斥,积极性很低,上了初中之后,偏科越来越严重。

有一次,女孩对初中班主任说起这句:

“女孩子学不好理科。”

班主任听完十分惊讶:

“这话谁和你说的?能不能学好理科的生理差异影响很小,我教书这么多年,学得好的女生多着呢!”

直到这时,孩子才反应过来,这么多年来,她就被允许“学不好理科”,爸爸一直在暗示自己:

“作为女生,你只能做到这样了。”

低年级就轻易放弃了对理科学习的努力。

父母对孩子过于随意的评价,在孩子成长路上很常见:

有些父母常常责备孩子宅在家里,不喜欢出去运动,体力特别差,这些孩子上体育课时,就会变得懒散,什么简单的运动都不愿意认真做;

有的小孩经常被指责不会讲话,需要他上台发言的时候,他很难鼓起勇气;

有些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说孩子身体不好,孩子上学后,就会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逃避各种活动......

若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学不好”、“你做不到”时,孩子也会不自觉接收到这个信息,认为自己只能达到目前的水平。

我们对孩子的种种评价,最终内化成孩子的自我评价,让他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

自我设限,变成了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阻碍,持续地怀疑和否定自己。

演讲大师韦恩·戴尔畅曾说:

“我们能力有限,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

心理的高度,始终会影响行为的高度。

避免给孩子能力设限,他会比你想象中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