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聪明的家长从这4点入手。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所有家长看到这三个词语就会脸色凝重,三个普通的词语放在一起马上能让家长们闻之色变。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时下,中国19岁以下网民数量已超两亿。

国内游戏厂商也逐渐推出了未成年防沉迷系统,我国正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逐渐加强了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管控。但不能通过游戏的放沉迷系统根本解决问题,更大的责任还需要家长所承担,共同建立起完善的保护体系。

 孩子们的“反”防沉迷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实名认证、游戏充值限额、限制游戏时长、限制年龄、限制游戏内容6方面出发,对游戏厂商、服务平台以及社会和家长都提出了要求。

2021年两会,有关网络游戏的话题又被提出。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应当制定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统一的国家标准,并由国家推动强制执行。他提出,家校企要协同履行监护责任,做到“前置防护”“事中保护”“事后服务”,通过将未成年用户游戏账户与监护人绑定、由政府牵头建立防沉迷平台并接入公安实名系统、建立涉及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投诉和举报渠道等手段,全方位实现青少年健康游戏、理性消费。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鲁曼提出,未成年人不仅在游戏充值时需要刷脸,还应每玩30分钟刷脸一次:“玩家每次使用核对动态头像信息,对游戏厂商来说不是难题,但关键是落实,不能让实名制流于形式。”她建议,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证件、手机号注册的,必须登记注册证件者信息和实际使用者身份信息,并经证件所有者和使用者头像确认。

事实上,有许多游戏公司已经上线了这种刷脸系统。2020年6月,在某手游百度贴吧,一名用户发表了这样一条帖子:“我今天晚上登录游戏,突然跳出来一个刷脸系统,我没刷,然后就被禁游了。”今年2月,某网游贴吧也有用户发表了内容相似的帖子。

早在2017年,腾讯就在全行业内第一个上线未成年人游戏行为健康防护方案,并开发出“防沉迷系统3 .0”,但再严格的技术层面的防控,还是解决不了家庭问题。“网课需要刷脸。”“妈,自拍一下!”“姥爷,过来眨个眼。”识别精确度再高的防沉迷系统,也“想不到”孩子们还有这一手。

在网上搜索“防沉迷”,热门结果为“防沉迷实名认证官网”,往下看,“防沉迷身份大全姓名和手机号”、“防沉迷系统如何解除”、“最新防沉迷身份大全”、“防沉迷修改”……随便点进去一个选项,就会看到很多“反”防沉迷系统的方法。

更有甚者,将“反”防沉迷发展为商品,帮助未成年人解决防沉迷系统的限制,高级的服务甚至能代刷人脸,售卖游戏账号、远程刷脸这些产品成为未成年“反”防沉迷的利剑。还有些不法分子以此名义骗取密码、钱财。

 不必完全排斥游戏,关键在于平衡好生活与学习 


在各大论坛有关网络游戏的话题谈论中,最常见的就是家长的评论,都是埋怨自己孩子沉迷游戏,不好好学习;甚至有不讲理者怪罪游戏公司。更有些极端的家长,翻出有关杨永信的报道,表示支持,称他是“真正的医生”、“救世主”。

网络游戏,真的是毒品吗?一点也碰不得吗?以致家长们对它深恶痛绝?


其实也有部分家长对网络游戏有正面评价。有网友说他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游戏了,一开始玩得是一个休闲小游戏。他看着孩子玩,觉得游戏角色和动作都很可爱,于是,父子二人一起玩起了双人模式。游戏“商城”还有服装和道具售卖,有的需要人民币。偶尔家长也会花点小钱给孩子买喜欢的道具,但每次他都会告诫孩子:“买了这个你能开心,我可以偶尔给你买。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节制,能获取快乐的方式有很多,钱的其他用途也很多。”


孩子逐渐长大了,接触了一些流行的游戏,一段时间后,孩子自制力有些不够用的意思了,开始出现沉迷的迹象。家长对此也有意见,要求孩子戒了游戏。孩子怎么可能满足家长这个要求,父子两因此没少吵架。


从小到大,孩子玩过很多游戏,电脑端的网游、单机,上大学之后流行的手游,都多多少少的玩过。跟三国相关的游戏让孩子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为了了解更多人物,孩子潜心研究三国历史,“我三年级就把三国演义看了好多次了,因为我想对游戏里的人物了解更多。”上了高中之后,他玩了更多的古风游戏,还结交了一些朋友,还因为喜欢里边的故事去学习了古装,尝试自己设计衣服。


然而,孩子长大后也表示,自己当时确实有些沉迷游戏,影响了学习和视力。但他觉得这并不是游戏的错,而在于自己没有很好地平衡生活和学习。“初中的时候我不玩游戏,看小说,每天回家后,我就趁我妈还没回来那一小会冲到电脑上,看一章仙侠小说再下来。”他说,不沉迷游戏也可能会沉迷其他东西。

“现在的孩子喜欢玩游戏,以前的孩子沉迷下河摸鱼,沉迷上山爬树。”家长笑着说,“但其实不管是什么,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过度了都是不好的。”


 游戏也能帮助孩子学习成长 


不可避免的是,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孩子们也是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网络游戏不单是他们的娱乐,也可以是他们的社交,还可能是他们的一种学习途径,网络游戏是有多功能的。有教育专家表示,网络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游戏,游戏也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工具。


专家认为,撇除内容低俗、三观不正的游戏,绝大多数能够吸引孩子的游戏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说有些组队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思维等。培养出来的一些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也是适用的,游戏里所学到也能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因此,对待网络游戏,“宜疏不宜堵”,帮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学会“取之有道,玩之有度”。


青春期是孩子与人交往的关键时期,孩子希望能交更多朋友,孩子渴望在同伴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一昧的让孩子远离同龄人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网络游戏,孩子的反抗会很强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青春期的孩子,想要自主选择的想法是强烈的,渴望家长以及其他成年人能够尊重他们,而不是帮他们做选择。孩子看到家长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抽烟喝酒、打麻将,自己只能学习的时候,心理难免有落差。所以,当家长觉得孩子已经沉迷游戏,想帮他走出来的时候,不妨先从自身入手。


第一点家长要学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经常通过观察学习,而最常被孩子观察学习的对象就是家长和老师。家长想要孩子做什么,自己是否应该以身作则,应该为孩子做好榜样,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强迫孩子是对的吗?



第二点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智慧化解矛盾。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超过了家长规定的游戏时间,家长会严厉的要求孩子马上关掉游戏。但有时候的情况并不能做到马上结束,孩子可能玩得组队游戏,要求孩子马上关机,即是让他们放弃他们的战友。孩子肯定不会心甘情愿,甚至会强烈不满。家长总想着这孩子是毫无节制,孩子言而无信,孩子不值得被信任,孩子觉得游戏比什么都中亚,孩子就是沉迷游戏。然后,家里的战争就爆发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换位思考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解决与孩子可能会发生的矛盾。上面所说的情况,家长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可以先询问孩子:要不要差不多到事件提醒你?还是你自己安排时间,放个闹钟,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社会交往是孩子不可避免的,他们需要在生活情境中不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与人相处,这种技能首先是从家庭中习得,然后迁移到社会中。


第三点家长要转变观念,客观地看待游戏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所玩的游戏,去探究孩子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吸引孩子的点在哪?这个游戏能带给孩子什么?了解清楚后,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其他事能代替这个游戏,带给孩子同样的快乐。


家长不仅要尊重孩子,还要学着去对孩子加以引导,去发现和利用好游戏中的正向元素,而不只是享受游戏的刺激。家长可以好好了解一下孩子喜欢的游戏,尝试将游戏的东西找到生活的替代。比如,尝试和孩子讨论何谓?何谓勇敢?何谓意志力?如何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怎么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运用这些对孩子加以引导,让游戏变为孩子的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平衡、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来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第四点是家长要把握时机,培养孩子契约精神。家长可以和孩子商定关于游戏的契约。比如,游戏的时间、次数、条件,家长可以管什么、不可以管什么,对亲子双方的违约惩罚等。通过契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明确亲子间的界限,也让亲子共同学习怎样对自己负责,怎样做到言而有信。


约定好契约后,可以有一个类似表格的东西,家长和孩子用表格互相打分,一起定期总结,谈一谈对彼此的期望,也可以相互吐槽,关键点在于当事人必须对评价、期望和吐槽给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