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清华校园的一张海报,揭露“双减”的真正本质

关于双减,最大感受的莫过于今年的家长们。清华大学校园张贴的一张“双减”海报,一夜惊醒所有人。

双减实施后,孩子们有什么变化?


我有个当班主任十几年的朋友说:


“原来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现在已经拉开了差距。这时候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区别了。”

原因很简单: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材,这证明外部教育环境是一样的。

唯独不一样的,是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

优秀的孩子,无论外部环境怎样改变,他始终保持着骨子里的自觉和清醒。

而大多数普通孩子,更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政策一变,就随波逐流了。

新政来了后,才知道谁在混日子。

潮水褪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一、把双减等同于快乐教育,孩子未来要吃大亏 


抖音上看到一个孩子在玩手机。

他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随着游戏场景的变化玩得摇头晃脑的,看起来快乐极了。


更快乐的是家长对这一幕的态度:


“感谢双减政策,不然哪有机会玩手机啊!这技术应该来说还算可以吧!”


双减让教育更公平了,的确值得感谢,但不该放任孩子玩手机啊!


共青团中央曾这样解读双减:


“如果认为双减之后,孩子放养、父母放飞,那就错了。最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鲜明指示了未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打比方说,未来不是不让射手


射箭了,而是换了一个更远的靶子,更考验选手。”




放养孩子的弊端,几年后就能明显看出来。


北大教授丁延庆的女儿,曾经奉行完全放养式教育,暑假就让她玩、玩、玩。


天天玩得收不住心的孩子,连暑假作业也不做,游泳课也不愿意上。


“不学就不学呗”,他和爱人都不着急。

完全“听之任之”几年后,弊端出来了。


女儿的数学成绩经常倒数第一,每次辅导作业他都很头疼。


更严重的是,因为从小没被约束过,她上课经常不守规矩,很调皮,经常被罚站,同学们都开始给她起外号了。

老师经常给丁教授发语音说,女儿上课跟不上、学习习惯不好等,他经常焦虑得睡不着觉。


直到参加了家长会、看到其他孩子的知识、见识,他才意识到自己错得离谱。


“我们大意了。”他非常遗憾地说。



凡是让人快乐的教育,也会让人后悔,尤其是双减之后。


表面上看,孩子空闲时间增多了。


可实际上,你家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时,别人家孩子在打网球、学舞蹈、学乐器,甚至在读书、背古诗。


同样的时间,收获不同的成长。


有网友这样评价双减:

双减,一减不优秀的学生,二减不重视的家长,本质就是筛选。


上选人才为国家奉献,下选劳动力为国家添砖。至于谁是人才、谁是劳动力,没有人说。”


所以,别再把双减等同于快乐教育了!

9年后初中毕业、12年后高中毕业,小时候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孩子,差距将越来越大。


谁再放养孩子,谁的孩子就要吃大亏!


 二、双减后,拼的是父母的认知、规划、监督 


前不久,新学期月考成绩出来了,我看到两份截然不同的考卷。


一份考卷来自于老师的吐槽,他们班语文成绩如下:


12分、38分、46分、42分、54分……



老师无奈地说:“双减之后,家长们庆幸不用再辅导了,孩子各自为战,结果一次月考就这样了。”


照这样下去,他觉得以后当老师会更难。


这个视频下面的评论里,我看到另一份考卷:语文99分。



这是一张三年级自测卷。


双减后学校不考试了,家长就监督着孩子在家“自我检测”。


家长还说:三年级难度增加了,对孩子的学习更不能放松,反而加强了对孩子的监督,孩子这才有了不错的成绩。


果然应了那句话: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家长辛苦的付出。


双减的目的虽然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但并没有减少父母的监督力度。


恰恰相反,孩子空闲时间增多了,更考验父母对空闲时间的支配智慧。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小学生放学后没有作业了,爸爸就陪孩子玩游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反应力、思维能力。


图片


有远见的家长,不为“不用辅导作业”而窃喜,而是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中来。


既培养了孩子的综合能力,也在高质量陪伴中建立起友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不比一边任由孩子玩手机、一边又对孩子大呼小叫不学习强太多了吗?


教育部官网上有这么一段话:

“它(双减)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


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负责。”


如果说双减之前,教育孩子靠给培训班砸钱,拼的是家长的“硬件”。


那么双减之后,更拼父母的认知、规划、监督,拼的是家长的“软实力”,更考验家长的担当。


 三、“双减”后,课堂之外,才是孩子真正的分水岭 


众所周知,电影《长津湖》票房高达中国影史票房榜第四、全球票房榜年度第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然有胡军13岁的儿子康康一份功劳。


康康是个军事迷,从小喜欢研究飞机、坦克、子弹之类。


胡军拿到长津湖剧本时,让康康看了看。


没想到康康提了许多建议:子弹型号应该怎样,多少号的子弹能打透什么型号的坦克等,编了一个很长的短信。


剧组开会时胡军读了儿子的短信,剧组军事专家连夸康康专业,导演徐克也赶紧找人改剧本,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津湖》。



才13岁的康康,在军事方面的认知就不亚于成年编剧了。


优秀的背后,离不开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支持。


胡军曾说过:“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决定他以后的生活目标。”


认为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内心的健康、自我的建立,都在于找到喜欢的行业,拥有“滚动式的幸福感”。


所以宁可孩子不考第一,也要拥有课堂外的兴趣。



双减之后,决定孩子命运的,不再只有一纸考卷了。


未来的人才不只有“高考状元”,还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这就意味着:以后孩子的努力方向,不止课堂之内的卷面分数,还有课堂之外活生色香的现实分数。


否则即使千辛万苦考进名校,依然活得浑浑噩噩,像“985名校废物”一样,陷入抑郁。


比如来自武汉大学的丫丫。


她没有自己喜欢的事,也不太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就一定要做,并且觉得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好才行。


如果做不好,她就会对自己很不满,心理很不健康。


对于未来,她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划,投简历时只敢投不限专业或者管培生之类的工作,感觉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什么优势,很自卑。



从前的教育,培养的是考试型人才、功利性人才。


分数虽然提上去了,代价却巨大,孩子动不动就抑郁、自杀,心理脆弱,高分低能。


双减后的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除了分数,还考验孩子的体能、特长、审美、心理健康、动手能力等。


多元评估,既要高分也要高能。



所以未来家长的使命,应如教育部所倡导的那样:


充当孩子的心理营养师、学习引领师、人生指导师、习惯监督师、兴趣合伙人。


将视野拓宽到课堂之外,陪他阅读丰富内心,陪他运动强健体魄,带他看展培养审美,带他旅游见世面,带他体验各行各业了解生活百态……


“双减”后,课堂之外,才是孩子真正的分水岭。


多元化的培养,才能收获各方面能力都不错的孩子。


那现在,“双减”之后,教育对未来人才的培养,究竟是什么样的?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说: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双减,就是给这样的人才创造条件。


中国的教育,真的变天了!


家长也该改变教育理念了!


虽然孩子仍需要继续努力,但父母更要全面参与。


不想毁掉孩子,千万别让他放任自流,更别把他完全拜托给学校、老师。


父母一定要抓住这3个关键:提高认知、认真规划、严格监督。


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吃到政策的“红利”,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