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相声表演艺术家,从1986年起每年都登上春晚舞台为千家万户送去欢笑。其中,《明天会更好》《马路情歌》《还钱》等16部作品均获得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在工作中,冯巩表现得非常敬业。在生活中,他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一直巧妙地使用传统文化与爱子冯开诚展开互动。

儿子诚诚出生后,冯巩除了尽可能挤出时间陪伴他,还非常关注他的教育。诚诚5岁那年,本着“因材施教”的古训,冯巩开始开发儿子的兴趣,送他去学钢琴、学绘画,可儿子对这些好像都不感兴趣。
妻子安慰冯巩: “ 孩子太小,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等他大一些再说。”冯巩不死心,于是悄悄地观察儿子,终于发现他有一个爱好——去家属院看老人下棋!
于是,冯巩将诚诚送进了少年宫的象棋班。诚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飞快,很快成了班里年纪最小但棋艺最高的学生,还在北京学龄前儿童象棋大赛中获得了名次。诚诚上学后,冯巩花重金为其聘请了一位专业的象棋教练。没想到诚诚上了几堂课之后便坚决不肯学象棋了,理由是教练太严,让下棋变得不好玩了。得知儿子学象棋只是为了好玩,冯巩沮丧了好久。
与亲戚家的孩子相比, 诚诚除了略通棋艺之外没有任何特长。为了培养儿子的艺术细胞,冯巩带他去文工团玩,希望他在耳濡目染下对艺术产生兴趣。可没想到诚诚宁可蹲在地上研究板凳的构造,也不愿意看父亲排练。冯巩批评他不懂事,诚诚虽然忍着没还嘴,却在吃饭时把自己最讨厌的胡萝卜都夹给了爸爸。见儿子把不喜欢吃的东西给了自己,冯巩便趁机教育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知诚诚反驳说:“己所欲之,也勿施于人。您自个儿喜欢表演,干吗非得逼我也喜欢?”冯巩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忽然意识到,自正其身的老爸才有资格教训儿子。
冯巩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育儿方式。他发现自己之所以逼儿子学特长,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心,未曾考虑到儿子的感受。意识到这点后,他决定放低对儿子的要求,接纳儿子不学特长的事实。在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冯巩为儿子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为儿子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