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服务热线:
400-848-2220

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与高效学习力

学 习 力 培 育 专 家

您现在的位置:
慈母。

陶侃,东晋名将、军事家。他一生为官,勤于职守,处事决断,贤明有胆识,40年如一日。他累建奇功,被封为柴桑侯,享有四千户的俸禄,却从不奢侈。他从不喝酒,也不赌博,严于律己。他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发现有官吏酗酒、赌博,就令人把酒具、赌具扔到江中,并严加惩处。他爱惜时间,喜欢读书学习,还勉励人们爱惜时间。他常说:“古时候的大禹圣人都能做到爱惜寸阴,至于我们一般人,更应做到爱惜分阴!”

陶侃为政缜密,做事有心计、有计划。他组织人力造船时,向来都是要求将锯下的竹头碎板收藏起来,准备以后造船时再用;还要求把木屑留下来,雪后用于垫地,即可照常练兵。

陶侃的这些优良品行为世人交口称赞。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受他的母亲湛氏教育和影响的结果。

陶侃出身贫苦,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为把陶侃培养成才,母亲湛氏昼夜纺线织布,在陶侃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上学读书。

陶母要求陶侃非常严格,不许他与有钱人家的纨绔子弟交往,教育他要广交那些才德比自己好的人为友。陶母为人诚恳敦厚,只要是陶侃的好友来到家中,即使家里生活再困难,也要设法好好招待。

有一次,陶侃的好友范逵来到陶家看望陶母。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范逵告辞时,天黑路滑不便赶路,陶母就留他住下,让他第二天天亮再启程。

那时候,陶家生活十分困难,可谓捉襟见肘。心地善良、纯朴热情的陶母,想尽一切办法招待好儿子的好友。家里没有喂马的草,她就把炕下铺的谷草拽出来,亲手铡碎,喂饱范逵的坐骑。家里没有可口的饭菜,她就背着儿子和范逵,偷偷地剪下头上的长发卖给邻居,用换来的钱买了饭菜,招待客人。

这些情况,范逵当时一无所知。后来当他得知以后,极为感动。他逢人便说:“难怪陶侃德才过人,非此母不生此子!”

在陶侃长大为官以后,陶母常常教育他要清廉自守,不可贪图不义之财。

陶侃年轻时任浔阳县吏,曾经监管官家的鱼塘。当时,陶母一人在家。陶侃公务在身,不能常去探望老母,总觉得没有尽到孝心。

有一天,陶侃想:“官家的鱼塘养了那么多鱼,何不给老母送一些以表孝心?”他没有多加考虑,就派人给老母送去一罐腌鱼。

陶母问来人:“这腌鱼是哪里来的?”

来人说:“是官家的。”

“是陶侃花钱买的吗?”

“官家鱼塘里的鱼多得很。老爷要给老太太您送点儿鱼吃,还花什么钱。”原来腌鱼是这么来的。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让来人把罐子原样封好,并亲笔写了一封信,托来人把鱼和信一并带给陶侃。信中说:“你身为做官之人,竟凭借手中的权力,私自将官家的东西送给我。你这是在孝敬我吗?不是。你这明明是在给我心里增加忧虑和不安。你这不孝之子!这鱼我绝不能收!”

陶侃看了母亲的亲笔信,又看了看退回来的鱼,心里十分不安。他深深地责备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更加敬佩自己的母亲。从那以后,陶侃再也没有做过这种事。这就是有名的“陶母封鱼”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风亮节。陶母在儿子做官以后坚持清廉自守,不贪图享受,不接受不义之财,并教育儿子廉洁奉公。她的为人处事之道,无疑对陶侃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非此母不生此子!”陶侃能成为名垂千古的良臣,其母功不可没。